(相关资料图)
近日,经典家庭喜剧《家有儿女》被恶意打分一事登上热搜。有网友发现,低分评论多数都是冲着该剧某主演去的。无独有偶,另一演员的多部过往作品也疑似遭批量恶意打分。
无论是一星硬黑,还是五星尬吹,丧失客观的刷分都背离了评分机制的初衷。诚然,“一千个人眼中,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。”对文艺作品的优劣,大家各抒己见无可厚非,可播出多年的老剧突然被揪出来“集中差评”,显然背离了客观评价。近些年,类似闹剧不少。有的剧还没播便已出分,有的演员还未出场便获差评,而种种言论,也鲜有围绕作品本身、演员演技的分析,几乎全是情绪化宣泄。不喜某位明星,便要拉一部作品下水,这样的评分还有可信度吗?
评分被滥用,很大程度在于既有机制对所谓“评价权”缺乏必要约束。眼下,随着口碑成为影视作品的重要评价维度,打分平台不仅被观众视为选择佳作、远离烂片的指南,也成了一众粉丝的“必争之地”。特别是流量明星的饭圈更将其当成一种应援方式,自发组织、建号养号,不仅要给自家偶像的作品“保驾护航”,关键时刻更要踩“竞品”一脚。有需求就会有生意,买卖账号、刷分控评俨然成了一条灰色产业链。此前有媒体调查,只需几毛钱的价格就能吸引大量水军接单控评。在这样的环境下,很多经纪公司、制作团队也不得不将更大精力投入其中,要么费劲维权,要么整天喊冤,下在作品上的功夫就更少了,这不得不说是一种恶性循环。
虽说几星几分未必能决定一部作品的命运,但评分机制不应被饭圈绑架,创作环境不能被偏激情绪污染。每一部影视作品,不仅是个别演员的工作成果,更倾注了整个制作团队的心血。好就是好,烂就是烂,只有看过才有发言权,只有客观发言才有参考价值。此前,相关平台也进行了一定整改,比如,明确影片上映之前的、与影片无关的内容不计入评分;对恶意账号进行标注,减少其打分“权重”。但显然,面对用户群体变化和技术手段升级等因素,恐怕还需要更灵敏的监测、更严格的处罚。当然,粉丝们也要明白,好演员是演出来的,不是捧出来的。与其浪费精力在这些无聊且可能违法的行为上,不如先端正自己的追星心态。
网络评分频频引发讨论,恰恰说明“用作品说话”已经成为行业共识。期待各方共同维护公平机制,用良好的评价生态激励更多好演员、好作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