行星被恒星吞没后依然有机会幸存。
艺术家笔下描绘的行星状星云(中低质量恒星演化的晚期形态)及在其内部运行的行星。
很多行星逃不过被恒星吞没的命运,就连地球也不例外。这种事情在宇宙中其实很普通。但是虽然听起来很惨,被恒星吞没的行星却也并不总是以毁灭告终。
(资料图)
近日一些天体物理学家通过计算机模拟发现,行星有机会在被它们的恒星吞没后幸存下来。不仅如此,它们还能推动恒星的演化。
行星被恒星吞没的基本原理通常只与轨道动力学有关。新生行星与年轻恒星周围原行星盘之间的引力互动有很大的随机性,这种随机性有时会导致行星进入不可预知的轨道。这些轨道中有一些会把行星甩向星际空间,有一些则会使它们坠入恒星。
而在演化至晚期的恒星周围,行星的命运同样堪忧。很多恒星在演化晚期会膨胀成一颗巨大的红巨星。这也会影响行星系的引力平衡,并将一些较大的行星送入它们主星的大气层。
天文学家已经发现了许多古怪的行星系,根据这些行星系的特征,人们可以推测它们的主星曾经吞没过行星。比如某些恒星含有超量的重金属元素:对此的一种解释是它曾经吞没过岩石质地的天体;比如某些恒星的自转速度过快,这可能是因为曾有行星坠入,而这可使恒星的自转加速。
行星在被它们的主星吞没后,却也不一定就此毁灭。比如人们曾发现在某些白矮星周围存在着一些巨大的行星。这些行星过于靠近主星,不可能是在它们现在的位置上自然形成的。
这些行星系所具有的所有古怪特征都是恒星吞没行星带来的。事实上,行星被恒星吞没后,确实能够影响恒星的进一步演化。但行星究竟又是如何在严酷的恒星大气中幸存下来的?
研究人员利用计算机,针对不同类型、不同质量的行星,包括褐矮星——一种介于行星和恒星之间的过渡性天体——进入恒星内部可能发生的演化,及它们的最终命运进行了模拟。模拟结果显示,行星在被恒星吞没后,依然有机会幸存。
模拟结果显示,在某些情况下,进入恒星内部的行星可以幸存数十万年之久。它们可以在恒星的大气层内环绕恒星的中心运行。在此过程中,它们可以不断地搅动恒星大气,将恒星物质甩向太空,导致恒星大气的外缘变得稀薄。在某些情况下,轨道能量的交换,能够导致恒星大气升温,使之比正常情况亮很多。
但要在恒星大气中生存,行星本身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。最重要的一点是,它必须足够大,至少要像木星那么大。较小的行星如地球是不可能在这样的环境中坚持太久的。
如果行星够大,其他条件又适合,那么它不但能够在恒星内部幸存,还能够加速恒星的演化,使其生命提前结束,最终使自己从恒星的致命怀抱中挣脱。
参考 Hydrodynamics and survivability during post-main-sequence planetary engulfment https://arxiv.org/abs/2203.11227