证券时报记者近日从三门峡银保监分局了解到,2022年以来,三门峡银保监分局以全省农商银行地市级统一法人组建试点为契机,通过整合辖内农信机构“抱团取暖”,组建成立三门峡农商银行,在提升整体实力和风险抵御能力的同时,发挥点多面广、人熟地熟的优势,与大型银行开展错位发展、差异化竞争。截至目前,全市农商银行资产规模突破500亿元,小微及涉农贷款余额超200亿元,规模均位居全市银行业首位。
三大方面探索改革实施路径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谈及农信社改革路径,三门峡银保监分局聚焦增强农商银行抗风险能力、提升规模效应,学习借鉴广东肇庆、江苏徐州等地先进经验,加大对不良贷款清收、固定资产确权、政策扶持等方面的工作力度,强力推动农商行组建工作。
一是科学制定组建方案。成立改革工作领导小组,印发专项工作通知,建立问题台账及工作周报制度,每周报送工作进展情况。每月开展督导座谈,跟踪组建工作问题解决情况和工作进度,按季对机构改革情况现场督导,推动组建工作按时间节点推进。至2022年9月,三门峡农商银行正式开业,改革工作在农信社全部升级为农商银行的基础上取得新突破。
二是纵深推进不良处置。指导全市农商银行全面开展不良贷款清收处置,与金融局、法检两院、税务局、公安等17家单位联动,综合运用法律、经济、行政等手段,根据不良贷款形成时间和原因分类施策,加大对公职人员、行政事业单位、村集体等7类不良贷款、恶意逃费债贷款的清收力度。2022年全年收回现金逾3亿元。
三是持续加大政策扶持。争取省政府专项债向三门峡农商银行注入资金6.57亿元。推动市财经投资公司、市国资公司、湖滨区财经投资公司等3家国有企业投资入股2.4亿元,持股比例22.2%。组建完成后,国有资本在总股本中的占比达73.91%。
打造特色服务品牌
在助力辖内农商银行品牌建设方面,三门峡银保监分局通过聚合资源优势、扩大业务范围,拓宽服务领域,支持农商银行在支持乡村振兴、服务小微发展、培育引领性企业等领域打出本地金融“组合拳”。
一是支持乡村产业振兴。与省农信联社签订了《金融支持乡村振兴战略合作协议》,未来三年省农信联社将累计投放乡村振兴贷款400亿元以上,已投放67.21亿元。针对农户发展特色产业规模小、抵押品不足的问题,在实行整村授信的基础上,开发“香菇贷”“苹果贷”“花椒贷”等一批特色信贷产品,今年以来发放特色产业贷款逾10亿元。
二是发展普惠数字金融。依托三门峡普惠金融平台,通过深度植入风控模型,发布信贷产品33个,引导2120个企业在平台注册信息,成功对接企业438家,累计发放贷款33.59亿元,对接成功率61.43%。通过上线微信小程序、开辟个人预授信专区,实现由固定端向移动端延伸、由中小微企业向城乡居民个人延伸。
三是赋能重点项目建设。深入开展“万人助万企”活动,建立重点项目包联机制,累计包联企业43家,“一企一策”开展银企对接,做好“答疑、辅导、融资、增信”等工作,全力支持传统制造业技术改造和转型升级,对接“三个一批”重点项目4.56亿元,对接“专精特新”和科技型企业2.09亿元。
筑牢金融风险防线
另据介绍,围绕“业务发展”与“风险防范”两手抓的经营管理思路,三门峡银保监分局引导农商银行从风险管控、风险识别、风险化解等方面入手,提高竞争能力、抗风险能力、可持续发展能力。
一是加强依法合规管理。对标大型国有银行、股份制银行管理规范,开展银行治理体制机制提升行动,建立健全公司治理架构、内控机制建设、薪酬制度、资本管理等,制定、更新制度办法30余项,构建起了决策科学、执行有力、监督有效、运转规范特色公司治理机制。
二是完善风险防控流程。严控操作、信用、市场、流动性4类风险,严把贷前调查、贷时审查、贷后检查3道关口,认真分析借款人的主体资格、资产负债状况、偿还能力、生产经营情况等,准确把握第一还款来源,采取跟踪检查、定期检查、业务条线督促检查相结合的方式,及时掌握借款人、担保人生产经营变动情况,发现异常问题及时预警,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化解风险。
三是建立风险分担机制。发挥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的“放大器”功能,打造合理的分险机制,与省农担、中原再担保集团、地方担保平台等开展合作,建立政银企、政银担等风险分担机制。累计与省农担合作“政银担”业务115笔4016万元。